《兒童故事集》的作者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孩子對神話、傳說和寓言的興趣,就是對孩子心靈世界的最初培養(yǎng)?!倍袊诺湮膶W作品中關于童話題材的作品則更多地以兒童為主,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便很容易聯(lián)想到“童話”的概念?!巴挕钡母拍畹降资鞘裁礃拥哪兀?/p>
童話是以虛構的故事為背景,并通過夸張、擬人化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富有想象力的世界觀和生活哲理的小說、散文或詩歌體裁的文學樣式。
按照創(chuàng)作主體的不同,童話可以分為兒童童話和成人體童話兩大類;按其是否包含幻想成分不同,則可分為幻想性童話和現(xiàn)實性童話兩類。
根據(jù)文學形式的不同,童話又可細分為白話童話、文言童話和國語童話三類;按表達方式的不同,則可分為口頭童話、書面童話和現(xiàn)代童話三種。
從文學體裁來看,童話可分為四大類:詩體童話、格律童話、民間童話和幻想童話,詩體童話指那些用豐富的想象來表現(xiàn)主題意義的小詩體,格律童話則是有固定的格律要求,如五言、七言等古詩詞體裁的童話;民間童話是源于民間的故事,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地域性的童話;幻想童話則是以奇幻、超自然為表現(xiàn)主題的童話,它往往帶有濃厚的象征主義色彩。
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兒童心理世界和社會現(xiàn)象的純文學童話,另一類是描繪社會歷史發(fā)展變遷的紀實文學童話,前者多取材于兒童的生活,如《格林童話》,后者多取材于歷史事件,如《伊索寓言》等。
童話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語言結構上一般比較自由,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句式和語法結構,能較自如地運用修辭技巧進行藝術表達,童話中的形象豐富、生動、細膩,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引發(fā)人們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童話的認識非常豐富,早在《詩經》時代,就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童話的描述?!对娊洝ば⊙拧Q鳴》寫道:“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鳥飛我至,高飛反顧,視彼許南,忽焉逝矣?!?/p>
《楚辭》中也有不少關于童話的記載,比如屈原的《離騷》中有“山之稽首兮,風飄飄而來”,《九歌》中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左傳》中也有關于童話的記載:“昔者吳王夫差,好色而無禮,諸侯皆慕之,故兵敗于陳,亡其名而歸于楚?!?/p>
由此可見,古人對于童話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他們不僅將神話人物、神話故事當作一種審美體驗,而且還將其視為一種精神寄托,賦予了它們以獨特的價值內涵。
到了中世紀,歐洲的兒童開始接觸并研究西方古典文學,當時的人們更傾向于模仿這些經典小說的人物和情節(jié),因此童話也就成為一種通俗易懂的藝術品,在這一時期,關于童話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童話的本質:人們普遍認為童話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形式,它通過夸張的手法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有趣,這種觀點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如馬丁·路德·金的影響,他強調“童心未泯”是人類智慧和潛能的重要體現(xiàn)。
童話的歷史演變:一些學者提出,童話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之中,而后來逐漸演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包括英雄傳奇、冒險故事、愛情喜劇等,這些觀點反映了中世紀社會對人性的深入探討以及對道德規(guī)范的關注。
童話的功能:隨著中世紀社會的發(fā)展,童話的功能也在不斷變化,它們被用于教育兒童,幫助他們了解和欣賞各種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事件;童話也被看作是娛樂和消遣的工具,有助于緩解精神壓力和促進身心健康。
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對于童話的理解和認識更加多元,當代學者關注的是如何利用童話作為兒童學習、情感交流、知識傳遞和社會參與的橋梁,他們指出,童話不僅是單純的文字游戲,更是教育的載體,通過生動有趣的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兒童理解和接受復雜的現(xiàn)實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動畫片和視頻平臺也為兒童提供了全新的童話體驗,這些媒體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資源,也讓他們的童年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無論是在古典時期的古典童話,還是在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童話,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們各自獨特的發(fā)展軌跡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盡管童話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但它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影響力,無論是古人的想象還是中世紀的探索,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理解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童話的魅力所在,更深刻地認識到它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
發(fā)表評論 取消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