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對星座的思考
《西游記》中孫悟空的“五行山”、唐僧師徒四人飛升至九天之后見到的七仙女等故事,都與西方神話傳說有關,西方文化中關于星座的概念和觀察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古希臘哲學家托勒密(Ptolemy)和后來的天文學家儒略(Cicero)。
托勒密將天空劃分為7個星區(qū),并根據(jù)這些星區(qū)的位置和大小進行分類,他認為每個星區(qū)對應一個地球上的行星,如金星為木星,火星為土星,而太陽則是水星、金星和火星的總稱,他的理論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但在當時并未被廣泛接受。
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約翰·史蒂文森(John Stevin)通過觀測天體運動和天文學計算得出,人類的生命周期大約有30億年的長度,這使得他在1843年提出一個名為“周期性星座”的概念,認為每年都有新的星座誕生,而每一年又都是新星座的開始,這一觀點迅速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
史蒂文森的“周期性星座”并沒有引起西方科學界的重視,直到1979年2月19日這一天,人們才第一次在宇宙中觀察到了一顆行星環(huán)繞恒星運行,這個發(fā)現(xiàn)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1979年2月19日這一天的天文現(xiàn)象被稱為“1979年2月19日星期五”,因為這一天是星期五而不是星期一,當天晚上,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了一檔節(jié)目,其中一位主持人解釋說,那天正是他出生的日子。
由于1979年2月19日這一天是星期五,因此從這一天起,人們便有了慶祝這一天的意義,這種慶祝方式源自西方文化中對于星座的崇拜,尤其是天文學家們對星座及其規(guī)律的深入研究。
1979年2月19日之所以成為慶祝對象,是因為這一年恰逢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在這個背景下,1979年2月19日被視為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它標志著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結(jié)束和國家的正式建立。
1979年也是紀念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逝世的周年紀念日,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在其去世后不久就成為了西方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星,他的逝世激發(fā)了人們對精神和智慧的追求,從而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個重要主題。
“1979年2月19日星期五”這個概念不僅僅是一種日期選擇,更是一種對歷史事件和文化傳統(tǒng)的一種致敬,它提醒我們,盡管世界正在快速發(fā)展,但人類的文明始終有著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尊重和珍惜過去的記憶,同時也期待未來的發(fā)展。
發(fā)表評論 取消回復